设计模具预计的使用寿命,一方面在设计结构、材料选择、热处理安排、加工精度方面给予保证;另一方面要求在长时间的使用中进行有效的保养和维护。
1、定期检查、上油
模具投入正常生产是连续工作,其工作周期在一个月至几个月之间。这期间,为了保证制件的成批供应,就必须保证模具不间断的正常运转。操作者在交接班时,除了生产制品数量情况的交接以外,还要对模具的使用状况有一个较详细的交接。
接班的操作者要对滑动部件的工作面上油,尤其在夏季室温高的情况下,每个班应上油两次,以防止干摩擦乃至将工作面拉伤。
模具保管工对车间内正在运行的模具,要进行巡回检查,发现有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在正常运转中的短时间停车,预计将超过24h,要对型腔表面抹油防锈。尤其是在潮湿的地区和雨季。空气中的水分会使模腔表面质量降低,制品的表面质量下降。
经过抛光的型腔防锈蚀工作更为重要,不能随便用手触摸工作面,要使用脱脂棉、纱布等布品去除污物。
2、及时清除余料及污物,保持内外清洁
塑料件加工每次脱出型腔时难免会有一些余料留在腔内、缝隙里或其他部位,工作间的尘埃及其他污物也会附着在型腔内,因此,及时清理型腔表面是十分必要的。在连续工作时,每周应进行一次污物、杂质的小清理工作,每月应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
模具存放地要求平整、干燥、干净,便于起吊搬运。小型模具可以建立存放架,按次序排列存放,大型模具可以直接摆放在垫方之上。存放应分类划分,为同一产品配套的模具应摆放在一起。存放的具体方法因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及条件不同,很难强行规定,但注意事项都是大同小异。
模具在使用中大多受到操作者的重视,但是在存放期间却经常受到忽视。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因模具保管、存放不善而造成生产上损失惨重的事例时有发生,不能不引起重视。
目前,在国内大多数塑料加工厂家,模具管理没有一个系统规范模式,依照各厂家大小及特点自行拟定管理办法。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专业塑料厂与非专业塑料厂塑料车间,管理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在基本做法及预期目的上大同小异。各企业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管理体系,使模具在管理中得到妥善的保管,达到预期的使用寿命。
模具使用一段时间,欲调换使用时,要将料筒内的熔融物料排尽,设备上电源按要求顺序切断,最后关闭冷却水源 (一般在切断电源后一段时间再进行这项工作,以使设备温度降至允许的范围内)。操作面板上的按钮复位,在设备电源切断前,将模具拆下。
模具拆下后,要对重要的尺寸进行检查,需要修理或更换的模具零件应予以注明。确认模具完好无损后,塑料加工厂技术人员要对其进行全面清理,检查型腔内有无残余料,合模面、滑块工作面有无拉伤、碰伤现象。
型腔表面要认真检查,当发现光亮面有锈蚀或水锈现象时,大面积可以进行喷砂处理,然后重新上光:局部或小面积可以直接上光。花纹加工后的型腔有锈蚀或水锈现象发生时,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选择。
型腔清理干净后,为防止生锈,要涂抹机用甘油。防腐材料最好在室温下施于表面,以防温度变化产生副作用。模具的配套装置要进行整理,必要时可以将部分装置拆卸下来,归类排放在箱内,写上标记,与模具配套放置,以免在装卸塑料模具过程中造成遗失或损坏。
模具运往贮存地点前,要将机内的残余冷却水及油管内的残余油清除干净,然后用锁紧板将动、定模固定,防止随意开启。型腔去油处理,要在模具重新使用前进行,去油的方法一般是采用三氯乙烷、三氯乙烯等液剂进行清洗,也可以用丙酮清洗,但是使用时要注意防火。
塑料制品生产厂家将模具投入生产后,经常是间断性工作。在全年生产中,模具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需要存放,因此,模具在非工作期间能否妥善地得到保管,避免遭到意外损坏是模具保证达到预期使用寿命的重要环节之一。
建立模具档案
车间所使用的模具,根据生产需要进行调换,一台机器一年要有几副甚至十几副模具在调换使用,模具的频繁调换、修理等事宜,要有详细记录。并且要求领导者随时掌握现存模具的各方面状况,定期提出替补模具名称、模具备件、备品明细等。
详细的模具档案的建立,可以定期向决策者提供模具修理、维护建议,备品和备件加工、购置计划。在模具报废及生产复制品决策时,提供有理有据的客观素材。同时,模具在生产使用中得到有效的维护。一旦发生生产故障,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解决,保证生产线正常工作。
铝的导热性高,机械加工及延伸性好,具有质量轻等特点。但硬度低,易磨损。一般采用铝合金,可以改善耐磨性。铝合金制造的模具,使用寿命可达约200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