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应力开裂性能差是因为瓶坯树脂固有黏度的降解造成的。 瓶坯树脂的固有黏度发生降解只是有时才发生的,并不是经常这样,因此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是造成瓶子应力开裂的罪魁祸首。因为如果能够很好地优化和控制整个注射成型工艺,树脂的固有黏度的下降幅度仅为0.02dl/g(如从0.82 dl/g下降到 0.80 dl/g),而这并不会对瓶子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但是如果固有黏度从0.82 dl/g下降到0.78 dl/g或是更低,那么将会使瓶子的抗应力开裂性能显著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导致树脂黏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树脂的不充分干燥或是注射工艺的局部优化不合理造成的。
(2)过度充模能够增加瓶坯的重量,从而有助于提高吹塑瓶的抗应力开裂性能。 这种说法只是基于用料越多越好的概念,几乎毫无根据可言。当其他所有因素都达到平衡时,当然用料越多越好,但问题是并不是其他所有因素都能正好达到平衡。瓶坯越重则意味着在注射过程中所填充的量越大,这样反而会增加残余应力。材料的填充量越大,瓶底拉伸就越困难,从而很难达到理想的材料分布,也很难获得良好的分子取向和拉伸强度。因此,过度充模也就意味着瓶坯或瓶子更易脆裂,而并非能够提高瓶子的抗应力开裂性能。 另外,过度充模会加速瓶坯表面的冷却,但由于瓶坯内部的冷却相对较慢,这样瓶子内外冷却不均则会造成比平常更剧烈的收缩,而这种收缩虽是由于应力导致的,却不同于普通的收缩,而是由于瓶坯的外部冷却张紧,同时坯壁中心又不断压缩导致的。
(3)瓶底间隙越大,吹塑瓶的抗应力开裂性能越好。 这种观点有时是正确的,但多半是错误的。因为瓶底间隙是瓶底模具设计的函数,是个常量,其数值大小表征瓶坯离开吹塑模具后瓶底发生收缩迁移的程度,而收缩迁移量是温度的函数,由再加热灯的设置和瓶坯底部的厚薄程度决定。另外,预吹塑压和反应时间也是非常关键的工艺参数。 如果瓶底在拉伸前受热良好,由于它的冷却速度更快,出模后其壁将会变得更薄,并拥有更大的瓶底间隙。对于更厚却受热良好的瓶底,由于它离开模具时越热,在模外瓶底下垂的幅度也越厉害,因而所获得的瓶底间隙也就越小。如果瓶底受热不充分,厚壁瓶底获得的温度将没有薄壁瓶底的温度高,因此厚壁瓶底出模时冷却度更大,可获得的瓶底间隙也更大。 因此,瓶底间隙的大小根据瓶底的薄厚情况和瓶子受热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从下面一条推论中我们也可以得出,只是在某种情况下瓶底壁越薄越好。壁越薄并不一定总是等同于好的抗应力开裂性能,而是有时越薄抗力越强,有时却越弱。在刚讨论的瓶底间隙推论中,由于瓶底间隙是温度的函数,因此温度在减轻残余应力时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能说,瓶底间隙与抗应力裂纹性能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
由上述论述可知,这种说法有时成立,有时却不尽然。这一说法源于薄瓶底由于拉伸度更大,因而具有更高的拉伸强度。然而,由于高温而导致的拉伸并不一定会获得更大的取向。更重要的是,瓶底的抗破裂性能是拉伸强度和厚度的函数,若没有足够的指标,拉伸强度也不会提高,因此壁薄只是提高抗应力开裂性能的一方面。
(5)用水喷淋可使瓶底迅速冷却,从而可提高吹塑瓶的抗应力开裂性能。 这种说法有时是对的,但在多数时候反而是有害的。这一说法取决于瓶底间隙推论:当瓶子出吹塑模时,快速冷却瓶底确实能够提高瓶底间隙,然而这也会与过度充模引起同样的问题。由于吹塑瓶的内外收缩程度不一致,加速冷却会导致产生残余应力。据测算,使用冷水喷淋只有35%的情况是有利的。 |